Last Updated on 06/02/2023 by Under Dutch Sky
【工作是工作,它只是你生活的一部份】
這句話,它可以說是很多歐洲人的工作觀念,也是我二年多來,看到的事物的總結。
踏入荷蘭職場,美商實習及現在這份正職工作,前後加起來,也有二年了。來台灣前,我也有二年半的工作經驗,正好可以讓我來分享一下我在這裡所看到的。
歐洲人對於工作與生活之分開,之前就有聽說過,但實際體驗了,才更加懂別人在說什麼。
內容目錄
在荷蘭工作的優點:
優點 #1: Team building 活動排在工作日,極少時候排在假日。
最近本公司某品牌的team building活動就在星期二至星期四舉辦活動,而不會像在台灣一樣,用週末安排公司活動,活動結束隔天還要繼續上班..像我這種無法真的和朋友當朋友 (要到離職才是真的朋友),和同事相處就有種在上班的人來說,實在是個福音!
平日有Tema building的活動,會讓員工感覺被受重視,反觀有些台灣老闆喜歡員工加班後安排聚餐,其實員工當下只想快點回家吧~我真的明顯感受到,
台灣老闆會是看員工能給什麼,再決定給你什麼,而國外的老闆比較願意先給!
優點 #2: 加班不就等於努力,準時下班也沒關係!
同事們都不喜歡加班,加班在某種程度上表示沒效率,所以辦公室每到六點、甚至五點,許多歐洲同事就準時說拜拜。
準時下班為常態,我也開心地跟進~
有時候,做事情比較晚一點,都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公司最後一個走的,我可不想鎖門啊~
老闆比較相信員工,由於在荷蘭,提早上班及提早下班的制度很普遍,公司不少同事早上七點半就到公司,下午四點就可以閃人。
優點 #3: 年假沒休完不是美德
每年至少25天的休假,當年假沒有休完,只有至多兩週(依各公司規定)轉到下個年度。
為了落實休假制度,公司會實施代班制度,讓大家都可以休假。
年假沒休完在這裡完全不是美德,人資反而會特別關心為什麼假沒有休完。
另外,稅制的關係,除非離職,否則大家都是傾向休假,而不是換現金 (假換成錢要繳比較多的稅)。
不過,看到每年至少25天年假也別開心的太早,荷蘭的國定假日比台灣少很多,假日碰到週末也不會補假,更不會有假日落在星期四,所以星期五彈性放假,找一天週末補班這種事。
若把年假和國家假日一起比較的話,其實兩邊的假日是差不多的,但年假可以自由安排,少了和大家一起放假人擠人的問題。
在荷蘭工作的缺點:
缺點 #1: 公私分明,同事就是同事
由於歐洲人公私分明,所以工作上其實很難交到好朋友。
在工作期間,大家都有不容易表現出個人情緒的共識,以展現專業的態度。
缺點就是無論工作時有聊得多開心,下班後,也顯少聯絡,除非必要,因此在台灣同事之間有聊天群組在下班後還一直響的現象是蠻少見的,而且也蠻難交到好朋友的。
比較容易交朋友的對象就是和我一樣的人,隻身到國外工作的外國人,荷蘭人大多數有自己的圈子,所以在學校、工作上,其實不容易交到荷蘭朋友。
缺點 #2: 荷蘭人珍惜下班後的時間
如果要找另一伴的話,很難找到和台灣人一樣賣命付出的(笑)。
大多數的亞洲人普遍會期待男性一肩扛起家裡經濟的責任,期待他們在工作上努力付出的情況可能無法達到。
荷蘭人很重視家庭,甚至可能會希望和小孩有更多的相處時間,而縮短工作時間,這和亞洲社會,男性為了養家而更願意投入工作的情況很不一樣,但這和荷蘭良好的社會制度有關,讓每個人的生活都能達到一定的水平。
缺點 #3: 很看老闆是誰
歐洲人真的是有必要才加班,若有案子希望對方可以加班幫忙處理,他們會看交情,同時還要看他們的「老闆」。
歐洲人很看老闆是誰,不是他們老闆的指令,他們其實很不鳥你,在台灣,可能就會覺得幫個忙吧。
每件事情其實都有一體兩面,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是看你怎麼看待。
當然台灣的加班文化受到日本社會的影響,過多的工作時數,相信長時間下來,除了對個人的身體健康沒有太大幫助外,也會消磨對工作的熱情。
說真的,自己在這裡工作後,真的有種「回不去」的感覺,因為這裡的生活品質不錯,在工作之餘,還能享有自己的生活。
不過,在這裡,薪資成長率不及亞洲,年終獎金不會像台灣的公司一樣發好幾個月,法定的退休年齡都快要七十歲…
但在這裡,貧富差距不會那麼大,也沒有過高的房價,所以在這裡工作,是可以構想出未來的生活,也讓人多了工作的動力。
依然記得在台灣工作的那幾年,老實說,由於房價很高,所以有一種我現在這麼省、努力工作,也無法買房子,還不如把錢去喝咖啡、吃飯,尋找生活的小確幸。
身邊的荷蘭同事,年紀輕輕拿到永久合同就開始買房子,我想這可能就是為什麼荷蘭吸引越來越多亞洲人留下來的原因。
發佈留言